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源资讯 > 特教知识学习 > 智障 > 正文

智力障碍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3/9/10 14:28:10 人气: 标签:
正确认识智障儿童
一、智障概念 
    
    智障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 (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智障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但智障人士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因智力发展受到障碍,智力水平较一般人稍低。需要适当教育及训练,使其能独立工作和照顾自己。 
通过检测可以将智障儿童分为五级: 
1.临界落后。智商为70-79。这类儿童经过早期的教育和训练,一般可恢复正常。 
2.轻度智障。智商为55-69。这类儿童经过正确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接近正常。 
3.中度智障。智商为40-54。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之形成一定生活能力。 
4.重度智障。智商为25-39。在专门训练下,也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5.极重度智障。智商在25以下。这类儿童需要对其终生监护。

二、认知特点
    
    智障儿童同正常儿童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他们自身的特点。
    1、感知觉。智障儿童的各种感觉一般较迟钝,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微小差异比较困难,例如,分不清粉红、紫红、浅红等,对物体的轻重辨别能力差,听觉也不灵敏,识别语音困难。其他感觉,如皮肤对冷然的感觉、疼痛感觉、嗅觉、味觉、平衡协调感觉等方面一般也不如正常儿童。智障儿童对周围给他的刺激反映速度慢,他们与正常儿童相比需要用更多时间才能看清所指东西,在相同时间内,他们注意到的东西比正常孩子少。他们一方面分辨物体的细小能力差,另一方面也不善于把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如正常孩子往往能从脚步声中判断谁来了,而智障儿童却不会。他们缺少正常儿童具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图画中人物、景色间的联系,难理解画面内容,看图说话比较困难。
    2、记忆。智障儿童识记速度慢,记忆容量小,记忆缺乏明确目的,容易遗忘。他们只是机械记住个别词语、短句,不会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意义记忆。他们复述故事比较困难,记不住故事前后发生的顺序和主要情节。相对来说,他们在活动中、情绪兴奋时,记忆效果好一些,对具体形象的材料,刺激强烈、有兴趣的内容,他们容易记住。
    3、思维。智障儿童思维直观具体,概况水平低。有些知识内容尽管他们会背了,却不理解,对事物也不能很好归类,思考时,如果借助具体事物会好一些。他们不善于有目的地周密地想问题,思维不灵活,往往生搬硬套。由于他们不能深入思考问题,所以对问题往往也就没有主见。
4、注意。智障儿童的注意有情绪色彩,对直观具体事物易引起注意,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有意注意少,容易分心,注意转移不灵活,常常顾此失彼。
5、想象。智障儿童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头脑中形成的事物的形象少,缺少想象的“原材料“,想象也不丰富,而且他们的想象往往没有条理,也不合情理。

三、个性特点  

1、需要。智障儿童同正常儿童比较,他们需要的层次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玩具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需要,常要立刻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例如他喜欢的玩具就要让他一个人玩。他们对文化、艺术、精神等方面需求比较弱一些,当然经过教育,也会逐步有这方面的需求。
2、兴趣。智障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不像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广泛,比较单一。他们的兴趣也不稳定。一般来说,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材料如投影、图画等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文字材料不感兴趣。对活动本身和直接结果感兴趣。
3、信念、理想、道德。智障儿童的信念、理想的形成也有局限,比较难将一般的道德准则变为行动指南。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能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只是比较困难一些。只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培养他们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抓起,还是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好品质。
4、意志。智障儿童往往意志比较薄弱,活动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有时为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食物,会不顾一切与家人吵或发脾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耐心细致的做工作。智障儿童由于不善于分析,又不善于克制自己,往往也会被别人引诱做坏事,上当受骗,家长要随时注意他们的言行,积极加以引导。
5、情感。智障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当然,在基本情感方面,他们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需要。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父母的爱。他们不善于交朋友,容易孤立,更需要周围的人关心他、接纳他、信任他。他们也和正常儿童一样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得到周围人的承认、认可。家长应给他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他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作业,让他获得成功,并给以鼓励。智障儿童因为个性等方面的缺陷,往往又经历了过多失败,他们较多的依赖他人,为了他们将来能自立社会,要逐步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 
四、家长要敢于面对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带给具有中国传统观念家庭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其智能上的限制,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行为问题,家长在抚养智障子女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和挫折,遭受到各种打击,从而感受到沉重的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特殊儿童的家长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迷惑不解、有负罪感、自卑、羞愧、愤怒、不公平、焦虑、烦燥、寂寞、孤独、悲伤、无望、溺爱无度、情感障碍等。
    接受儿童智障的现实需要理性。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当家庭遭遇智障儿童,父母首先受到强烈冲击是必须接受命运的残酷挑战。父母有没有足够的理性和坚强去应对智障,对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运转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营造智障家庭教育的氛围和开展家庭教育很重要。面对现实,家长要正确对待,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全家更应合作,互相支持,以共同把这个孩子带好为目的。如此,我们在这个家庭看不到互相责怪、看不到怨气,所见到的是父母慈祥的脸,听到的是家长充满爱心和教育的言词,孩子懂礼貌,能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是学习上迟缓些,他们的家庭一样也充满了幸福。作为家长,要从心态与行为上进行调试:
1、正视现实,残疾是一种自然现象。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残疾问题。致残原因多种多样,如遗传、疾病、基因突变、营养不良、环境污染、意外事故等都有可能造成残疾,所以不能单纯的把残疾看成天灾人祸的产物,而应该把残疾视为生物繁衍的过程中,一种必然的现象。家长完全没必要因生下一个残疾孩子而有负罪感。夫妻之间也无须相互埋怨,以致伤害和谐的感情。所有的负向情绪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于事无补。残疾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遗憾,但残疾不是不可克服的灾难,也不是无可救药的毁灭,残疾是对人类物质条件与精神文明的一种考验,是对人类爱心的考验。家长应正视现实,用积极、乐观与宽容给孩子营造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明智之举其实也是家长在构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2、生命关怀,保护孩子平等权利。
    虽然孩子的智力存在损伤,他们的缺陷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和障碍,但这些困难和障碍不应该使他们丧失与其他人平等参加社会生活的机会,他们是有着和正常同龄儿童一样的生存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有对饮食营养、娱乐及爱抚的需要。他的需求绝非只有吃好喝好这样简单。只要尽早给予智障儿童合乎他的能力的教育,他们就会脱离愚昧无知的状态,轻度或中度智障儿,长大后还能融入社会,从事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以家长绝对不应放弃,要平等地对待他和其他子女,充分理解、尊重、关心他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与权利,给予他更多的爱,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挖掘潜力,使自己的孩子能平等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3、合理定位,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建设者。
    不少家长对残疾儿童的期望过低。过低的期望使家长不能下功夫康复教育儿童,放任自流,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对残疾儿童的期望也不能过高。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达不到要求,失去学习兴趣,使康复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最后不了了之。明智的家长既能知晓孩子的长处,也能看到孩子的不足,顺应优势来发挥其潜能,矫正缺陷以弥补不足。
    尽管,对智障儿进行教学难度很大,但从经验来看,绝大部分的智障儿是能学会不少东西的。研究表明,经过正确的教育训练,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与普通孩子没有很大的出入,只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的过程也较缓慢。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有信心,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努力了解孩子的能力及性格特点,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他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尽早给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明智的,可以使孩子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轻度落后的孩子可以达到正常智力的边缘,中度落后的孩子可以提高至轻度落后,即使是重度落后的孩子也会有很大的进步,生活自理方面是不成问题。孩子虽然身心存在障碍,但在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向上成长的力量。家长在积极帮助孩子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只有家长以健康的心态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促进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读完这篇文章后,试着与朋友分享下吧!
更多
本文网址:
上一篇:学习障碍
下一篇: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