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康复训练 > 活动开展 > 正文

自闭症康复活动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3/9/4 12:00:04 人气: 标签:
自闭症康复活动
    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社会交往、沟通、运动等多方面障碍。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为每一个自闭症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邀请医务工作者、教师、家长等人员,召开自闭症儿童个案会,进行教育诊断,确定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确定长短期教学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再实施评估。

一 、常用教学模式——结构化教学
    1、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教学是指导者安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环境,并尽量利用视觉提示,透过个别化学习计划,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个人工作系统和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融入集体和社会。例如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史考布勒教授等人(Eric Schopler &Robert Jay)自一九六六年起累积了二十年来的临床经验与研究,以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了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师家长的研修,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 “孤独症及有相关沟通障碍儿童的治疗与教育计划” (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for Autistican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简称TEACCH )。该计划是通过家长的参与和社区的配合,把结构化学习由课题扩展到家庭及社会。孤独症儿童除了在接受TEACCH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之前,必须接受PEP测验, 根据PEP评量结果和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迟缓以及普遍呈现不平衡的成长现象,为每个孤独症儿童设计的是一套适合个别需要的教育计划 (IEP)。这种结构化教学的设计是活用儿童的视知觉优势,以弥补其本身欠缺处理环境情报的理解能力和抽象能力的基本问题。采用视知觉优势以辅助教学的方法颇多,TEACCH 计划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视觉清晰、视觉重整、有规律的工作惯性及视觉指令等方法,使孤独症儿能够进行有效率的学习 。
2、结构化教学环境
利用隔间和家具设计以避开不必要的刺激以及视觉或声音之干扰效果,使自闭症儿容易集中注意力作一对一的教学活动。环境结构化的设计,分为五个区域:作业区,游戏区,点心区,中继站(即完成一活动后欲进行下一活动之心理调适处),静心区(即儿童情绪混乱或激动时,在此处调整情绪)。训练室内各个教学活动的隔间亦即个别作业区的规划避开镜子或窗户边,且利用书架橱框或隔间板的隔间不做任何摆饰布置以免儿童分心。课桌面向墙壁可减少外物的干扰,有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学习。
3、作息时间提示法
由于儿童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有困难,记忆力差且语言能力低,往往对下一个活动状况由於不了解而不安,故根据其能力采用文字卡或具体实物的提示制作成整日的活动内容时间表,以便让儿童容易了解活动的内容和顺序。
4、作业制度
作业流程的三种方式:
①采用从右到左的作业流程,即右边放置预备教材,左边放置已完成的作品於篮内,中间则为儿童正在学习之教材的固定方式。
②采配色方式,以颜色(同色箱子或同色卡代表同一单元)区分作业的学习顺序。
③依照符号或文字的提示如同配色方式,说明作业的活动内容、活动量以及学习步骤。
5.TEACCH 的计划内容
依照儿童的发展领域共分成九大项,计267小项的发展单元,另外合并有第十项的问题行为的处理单元,计五单元二九小项。
① 发展单元。模仿(27项)、知觉(23项)、粗大动作(43项)、精细动作(26项)、手眼协调(39项)、理言理解(32项)、语言表达(35项)、生活自理(19项)、社会性(23项)。
② 问题行为处理单元。自伤行为、攻击行为、妨碍行为、重复行为、缺陷行为。
整套教育计划的内容为零岁到六岁止正常的身心发展阶段,总共编列了三九六项教学目标(教学单元),除了可以明确了解儿童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形,亦可据此评估各个自闭症儿,并展开短期和长期的个别化教学计划。
6.注意事项 
①个别教学计划的设计必须依据每名儿童的优缺点、能力与兴趣,并须顾及成长后能够就业并适应社会生活等的必要技能之习得。
②语言训练以习得众人能理解的沟通技能为主,而不可以学习语言为主。
③以儿童能够独自遵守作息日课表,且无人协助。
④尽可能使儿童获得高水准的作业技能。
⑤尽可能使儿童习得较多的适应社会能力(行为),以及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技能。 
⑥让儿童能够习得独自处理生活自理技能
⑦让儿童习得休闲娱乐技能,以独乐亦能众乐的球类技能如篮球、保龄球和游泳等技能为学习项目。
二、主要方法——应用行为分析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ABA ) 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1.情境设计
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相对固定的环境。比如,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室,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须以能相互对视为准),地上舖有地毯;房间布置要尽量简单,以暗色调为主,但光线要充足,周围不要有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连墙壁也只要白墙即可,条件允许的话可在墙壁的适当位置安装能做观察用的单向透视镜;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指导者从旁协助教学;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室内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2.指导课题
依据个别的教育治疗目标,一次进行一个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
3.指导方式
①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 一对一教学,这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别指导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这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 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会的知识、技能和展示已养成的行为、习惯;抓住机会自然地教给儿童知识、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时间要求
每周在家里有30—40个小时的训练,就是说每星期6—7天的训练,每天5—6个小时;每次训练的时间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整体水平(注意力、身体状况、情绪、刻板行为等等)综合决定。两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一般每次要10—15分钟;三—四岁的儿童每次15—20分钟;四—五岁的儿童,每次要20—25分钟;五岁以上的儿童,一般每次要30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一般每次要35分钟,学龄期儿童每次要40分钟左右。从安排来讲,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 逐步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
5.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① 目标分解 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比如,学习洗手 :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冲洗双手----清洗手心、手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教儿童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 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儿童,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来促使儿童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儿童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儿童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儿童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 训练中儿童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
② 使用提示帮助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儿童。如果别的儿童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儿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儿童指令后,儿童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 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儿童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儿童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儿童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反应不对或不能准确完成则给予示范和帮助提示,并通过反复的练习促使儿童成功,以后逐渐减少对儿童的提示,直到无需提示儿童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③ 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儿童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儿童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儿童的态度强化了儿童的行为。强化的目的是让儿童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开始对孤独症儿童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予食物、饮料)时,也要使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儿童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教儿童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儿童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儿童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儿童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儿童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儿童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即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④ 反复练习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儿童才能 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 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儿童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儿童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儿童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儿童的兴趣,如“水果分类”,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们的图片放在一起排好,引导儿童找出苹果、西瓜等。
三  感觉统合训练
1、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将人体各器官输入各种感觉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大脑中枢神经中进行有效组合,作出反应并在神经机能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等范围提供充分运用的过程。简单的说,感觉统合就是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率的组合,并提供充分运用,使个体感受到满足。由此可见,感觉统合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感觉统合这一术语是由Sherrington C.S.(1960),Lasshley 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 根据对脑功能的研究、Ayres职业治疗及实验的研究结果,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tion Theory,1972)。
2、感觉统合失调
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系统所得到、输入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无法有效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正确的组织和分析,众多感觉信息在不适当的地方流通、作用,以致整个机体不能有效运做并使该个体的认知、活动、学习与情绪发展等出现异常的现象,即为感觉统合失调。
3、感觉统合训练
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参加,让儿童感觉训练就如同玩游戏,进而丰富儿童的感觉刺激。但这种游戏活动又有别于一般性游戏。它是训练者根据儿童的感觉和动作发展的不良状况,通过特殊研制和训练者精心选择、调配的器材,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活动,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使机体能有效地运做,提高其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概念与推理能力等等,从而克服目前的困难。

读完这篇文章后,试着与朋友分享下吧!
更多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