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培训交流 > 对外交流 > 正文

“读”“思并举,让默读不再渐行渐远”

作者: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3/6/3 12:14:54 人气: 标签:

(本文在成都市2010——2011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报告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摘要】 当下的优质语文观摩课中,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据统计学生的默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却大约只有23分钟!学生毫无“潜心会文,批文入情”的机会,个性化阅读已经在这样的轰轰烈烈下悄无声息地被扼杀了。其实在学生今后的人生中,默读才是一种终身的主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大胆放开手脚,还学生一片静思默想的充裕时间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 默读  地位和作用  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默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重视朗读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一、默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就对默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默读的特性在于其不发声,它省去了听与视觉方面的感受,而一心沉下来感悟文本的内容。它不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要转化为语言,通过眼耳口脑的协作来完成阅读,注意力会有所分散,思维也将受到干扰。一个小学生默读平均每分钟可阅读速度可达到700800字。也就是说一篇作品,我们通过默读能在很快的时间内便得以完成。且《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泛读,而泛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法。

(二)默读利于静心思考,体现阅读个性化。

由于默读不会让阅读个体互相干扰,也就保证了环境的相对安静,更利于阅读者集中思考,理解所读文本,且不易疲劳,更能保持良好的阅读情绪,让阅读者真正做到独立感悟,保持了文本的完整性,更胜于教师对文本支离破碎的分析。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也可以自由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时间自由灵活,读到动情处还可以品味再三,更能提高阅读者的理解质量。

(三)默读是终身学习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无论社会更替,知识变迁,默读都将是一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跳跃至其他知识领域都普遍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它是阅读能力的高级阶段,影响着人终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

因此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读”“思”并举,个性化深层次的东西积淀地更多,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教学中默读活动的有效性

(一)朗读与默读巧搭档,让文本散发生命魅力。

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读出自己感悟。教师们也在无数次地呐喊“要读,要真正地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思想!”不过这样的要求更离不开默读的协作。

朗读和默读是两种既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特点的阅读活动。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也就是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它是朗读的基础。琅琅诵读达到“情发”是默读过程中理解文本思想魅力的表现。两者均在学习过程不可或缺。只有将朗读建立在默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中思,思中读,这样才能读出画面,读出文本生命里,读出自己的思想光芒,读出疑问,读出思考,读出情感……

《白桦林的低语》一文教学时,我充分将朗读与默读进行了有机整合。课文的初步感知时,我让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学生在自由的朗读中找到了作者为什么一次次呼唤想回到白桦林?找到了文章的切入点后,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让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了白桦树的美离不开林业工人默默的付出,并了解守林人守护白桦林的具体情况。交流过程中,我又紧紧抓住了语段“你有烟瘾,但是你的口袋里绝不带一根烟草……”进行品析感悟。先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圈词语,细揣摩,然后再让他们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着的那段影像显现出来。再回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语句“窗下是茫茫林海,随着山峦起伏,秀出层层叠叠、浓浓淡淡的绿浪……”在学生充分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想象我再适时地让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此时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读得更投入,更有激情。这样有效地将朗读与默读进行了有机结合,读中悟,悟中读,学生才真正走入了文本之场,文本之境,让自己的心跳与文章的生命相互映照。我们才听到了学生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

(二)充分默读,抓住阅读争论的焦点,鼓励大胆求异,引发思考。

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文本,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针对一个问题,学生在充分默读后,进行话题讨论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深入,有利于探究文本的进行。教师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积极引导,为每个孩子提供静静的读书场,营造争论的氛围,及时对默读后的成果进行交流、让阅读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生命活动。

在《黑孩子罗伯特》教学中,当学生围绕文尾一句“教堂外的玫瑰花开的好红呀!”的深刻含义再次进行全文有选择性地默读,片刻之后让学生争论,我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我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谈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罗伯特此刻心情极为高兴,外面的生活都美好了;有的学生则认为作为一个长期受到歧视的孩子,终于苦尽甘来,他很激动:有的学生认为罗伯特不单单看见了花,不单在自己的心里种上了快乐之花,同样在更多人身上种上了和平之花,这花如此平凡却又如此不易……

学生如果不反复地默读,如果不经过深深的思考,反复地品尝,不断地争论,又怎会有如此独特的感悟呢?学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思想光芒在课堂上得到了绽放。

(三)“默读”更要批注,细细 去“咀嚼”。

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文联系、默读课文,通过全圈画批注,来精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这样更能品出语文味,读出文本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野草》时,教师先给学生充足时间默读小草曲曲折折钻出地面一段要求边读边动笔,划出认为用得好的或重要的词句,在行间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动笔进行批注,写出理解后,请同学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学生就“曲曲折折”谈到小草求生要经历的漫长路程,谈到小草坚强的意志。也有学生就“钻进土里”的“钻”字谈到小草为了长出来,正在积蓄力量,正在把根深深扎进土里,吸取营养………

默读时要求学生找找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咬文嚼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课文内容传达出的信息,既感受到小草的顽强,还能感受到珍爱生命,坚强生活的道理。学生还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长此以往,何愁语文能力不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我们一定要舍得挤出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让他们在“读”与“思”中并举,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让默读不再在课堂上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语文教学通讯    2007年第九期第48

2、《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5月第一版

3、《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第四期第25

读完这篇文章后,试着与朋友分享下吧!
更多
本文网址:
上一篇:用爱播撒阳光